您的位置:首页 > 医院要闻 公告

【预约】冬病夏治三伏养生,穴位敷贴好时节

作者:图/文:罗敏 编辑:周虹 审核:周旭谦  2022-06-17  阅读次数: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夏治”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利用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某些属于虚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作用。

何为冬病夏治?

“冬病”指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症,长期反复发作,影响脏腑经络功能,缠绵难愈。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节,自然界气温最高,同时机体阳气最旺、体内凝寒之气易解之时,借自然之“温”“热”,外用穴位敷贴,温补阳气、利湿散寒、活血通络,祛除体内沉积的寒气,增强机体之正气,调整阴阳,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哪些“冬病”需要“夏治”?

呼吸系统疾病,如: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咳嗽、反复感冒、 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体虚反复感冒者、慢阻肺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虚寒性痰饮、虚寒性胃病 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胃功能絮乱、慢性腹泻;

妇产科疾病,如:下焦虚寒、宫寒、痛经、带下量多、产后头痛、产后风寒等症;

儿科疾病:支气管哮喘、反复咳嗽、体虚反复感冒者、厌食、腹泻、遗尿、消化不良、汗症、发育不良等;

风寒湿骨病:寒痹(创伤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性关节炎以及风寒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

疑难杂症,如:四肢寒凉怕冷、怕吹空调、免疫力低下、易疲劳、遗精早泄等。

亚健康人群、体质虚弱者。

“冬病夏治”三伏贴

天 灸

“天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中的一种,也称"药物发泡"或"敷贴发泡"。这种方法是选用一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穴位上,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潮红充血,甚至起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因为治疗的时间是每年的三伏天,所以称为三伏灸。

什么是三伏贴?“三伏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内病外治等中医传统理念,在农历“头伏”、“中伏”、“末伏”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采用天然中草药膏剂,以气相应,以味相感,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改善脏腑功能,调整和增强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

贴三伏贴的时间伏前贴:2022621——2021715日(第一次:引伏)

初伏贴:2022年7月16日——2021年7月25日(第二次:初伏)

中伏贴:2022年7月26日——2021年8月14日(第三次:中伏)

末伏贴:2022年8月15日——2021年8月24日 (第四次:末伏)

加强伏:2022年8月25日——2022年9月04日(第五次:加强伏)

贴三伏贴的注意事项1、敷药前应先洗澡或清洗干净要贴敷的穴位;

2、贴敷当天避免吹电风扇、空调,禁止洗澡;

3、如果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可以用手掌轻轻拍打患处,防止抓拍后感染;

4、贴敷4~24小时后,局部如果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如果疼痛难忍,皮肤有水泡,涂烫伤膏或紫药水;如果水泡超过0.5cm,最好去贴敷的医院,让医生处理。

5、贴敷24小时内不能晒太阳,要注意休息;

6、贴敷后1个月内忌烟、酒,禁食生冷腥味及辛辣的食物。


刘医师 1528513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