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冬病”是指在冬季容易发生发作的疾病;“夏治”就是在三伏天气温最高时,人体的阳气在此时也达到最高峰,经络通畅,腧穴敏感,运用中医的各种治疗进行施治,以阳克寒,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和痰湿,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标本兼治、预防保健的效果。

三伏贴采用行气通络、温阳散寒等药物,利用三伏至热,阳气最盛之时,通过穴位贴敷,药物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达到振奋阳气、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祛除体内寒湿,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减轻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症状。
第一次敷贴时间(引伏):2023年6月21日~7月10日
第二次敷贴时间(初伏):2023年7月11日~7月20日
第三次敷贴时间(中伏):2023年7月21日~8月09日
第四次敷贴时间(末伏):2023年8月10日~8月19日
1、呼吸系统疾病:反复感冒、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慢性肺气肿、慢性咽炎等病症。
2、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胃痛、慢性胃肠炎、腹泻、消化不良、厌食等。
3、痛症:颈肩腰腿痛、膝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网球肘、强直性脊柱炎等。
4、妇产科疾病:宫寒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等属寒证者。
5、小儿疾病:消化不良、厌食、体虚易感、哮喘、支气管炎以及遗尿。
6、男科疾病: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
7、亚健康状态:畏寒、怕风、怕冷、倦怠乏力、精力不足、夜间尿频等。
1、敷药前应先洗澡或清洗干净要贴敷的穴位;
2、贴敷当天避免吹电风扇、空调,禁止洗澡;
3、如果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可以用手掌轻轻拍打患处,防止抓拍后感染;
4、贴敷4~24小时后,局部如果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如果疼痛难忍,皮肤有水泡,涂烫伤膏或紫药水;如果水泡超过0.5cm,最好去贴敷的医院,让医生处理。
5、贴敷24小时内不能晒太阳,要注意休息;
6、贴敷后1个月内忌烟、酒,禁食生冷腥味及辛辣的食物。
地址:仁怀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二楼中医门诊
电话: 罗医师 15285134570 (儿科、内科)
陈医师 18275632194(男科、内科)
杨 眉 13765920813(妇科、内科)
“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时当大暑之季,气候炎热,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应按五脏主时,夏季为心所主而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之原则。《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这是因为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有一定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