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医院要闻 公告

【学科建设】冬病夏治在三伏扶阳驱寒⸺督脉灸

作者:文/刘鹭(中医科) 编辑/李红 一审/吴文飞 二审/郑伟 三审/杨应跃  2024-06-27  阅读次数:

督脉灸属于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一种方法,也称督灸、铺灸、长蛇灸、火龙灸。

在人体背部的督脉铺以艾灸及辅料,对艾灸点燃施灸刺激人体督脉进行预防各种疾病、治疗各种疾病和养生的一种中医外治法。

其主要作用有:疏通经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益肾通督、消肿止痛、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主要适应症:此法适用于督脉诸证和慢性虚寒性疾病;具体如下:

1、强直性脊柱炎及脊柱相关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慢性劳损、肩周炎等;

2、肾阳虚、气血瘀滞、寒湿病症、免疫力低下、疲劳综合症、四肢不温等;

3、女性宫寒、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月子病等;

4、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肠胃炎、慢性腹泻、神经衰弱、感冒反复发作等;

5、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低下、疲劳综合症等;

6、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抵抗力低下等;

7、预防疾病发生、养生等作用。

冬病夏治是以《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因正气虚弱,易感受风寒而诱发,且好发于冬季的”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采用艾灸疗法,扶助正气、驱除集体内扶寒邪,起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故称”夏治”。

中医说,冬为阴,夏为阳

很多在冬季反反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在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都适合冬病夏治三伏是调理身体各种不足的最佳时机是夏天最好的健康礼物!

2024年督脉灸时间:

伏前预热灸:7月05日-7月14日

初伏灸:7月15日-7月24日

中伏灸:7月25日-8月13日

未伏灸:8月14日-8月23日

伏后加强灸:8月24日-9月02日

咨询地点:

仁怀市人民医院门诊二楼中医门诊颈腰科诊室

仁怀市人民医院住院部B4楼中医科病房

咨询电话: 0851-22227604

中医科简介

中医科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充分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为基础,在广泛开展中药内服、针刺、艾灸、推拿、放血疗法、拔罐、穴位贴敷、中药薰蒸、埋线疗法、穴位药棒按摩,穴位注射、小针刀、中药封包、督脉灸、火龙罐、平衡火罐、耳穴埋豆、刮痧、腕踝针,开天门、红外线治疗、低中频脉冲电治疗、牵引疗法、超声引导下精准治疗等治疗方法,中西合璧,优势互补,疗效更佳。

主要诊治范围:

1、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损伤、骨性关节炎、腱鞘囊肿、肌筋膜炎、腱鞘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折术后等。

2、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瘫、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面神经炎、神经血管性头痛、植物神经紊乱综合征等。

3、内科系统、内分泌系统、妇科、皮肤科及肿瘤科疾病:慢性咽炎、哮喘、慢性胃炎、肠炎、痛风、乳腺增生、顽固性失眠、更年期综合症、痤疮、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癌性疼痛等。

中医科秉承“中西医共同发展”内修素质、外强技术的科室发展理念以及医者仁心,患者为本的服务宗旨,传承中医文化,守正创新,中西医并重,不断发展,提供中西医特色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服务,为市民的健康保驾护航!